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每天都有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我們的城市也越來越漂亮,城市飛速發展為市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最近就有很多朋友向我咨詢,居住小區附近工地的噪音污染嚴重,擾亂了正常生活,即將升學的孩子也沒辦法安心學習,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環境噪聲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噪聲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根據《建筑施工場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建筑施工過程中場界環境噪聲晝間(6:00-22:00)不得超過70分貝,夜間(22:00-6:00)不得超過55分貝。如果噪音擾民了,該怎么投訴呢?無錫噪音擾民投訴電話是多少?本文大風車網小編將為你介紹關于無錫噪音擾民的投訴電話和投訴方式。
近日,無錫日報“黨報熱線”欄目接到多起關于噪聲污染的投訴。記者從“12345”市政府公共服務熱線獲悉,今年以來已接到與噪聲擾民相關投訴1萬余起。噪聲污染界定難、執法難,是市民群眾的一塊心病,也是城市管理的一個難點。
投訴 高音喇叭擾民,市民多次交涉未果
家住錫山區桑達園的居民竇先生向本報反映,小區旁邊柏莊路上有家水果店,從早上營業開始,到晚上11點歇業,一直在放節奏感很強的音樂。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去年我曾經到水果店里和他們交涉,他們就換了一個輕柔的音樂,可很快又恢復了老樣子。前幾天,我再到店里去交涉,沒想到店里的伙計非但不理我,還故意把音量開大點。”竇先生無奈地對記者說。
無獨有偶,家住玉蘭西花園市民陳先生也向本報反映,濱湖區觀順道上有一家名為“華光國際”的美容美發店,每天晚上大聲播放音樂,使得住在一路之隔的陳先生一家不堪其擾。“晚上9點以前聲音還不算特別響,一到晚上9點,他們就把音量放到最大,吸引路人。我們家小孩剛好每晚九點要睡覺了,實在太吵。”忍無可忍之下,陳先生多次撥打110,堅持要求出警。后來等民警跟店主進行交涉后,高音喇叭的音量才總算降了下來。陳先生說:“大晚上的我除了報警還能上哪里去找人給我處理啊?就算我白天找了其他部門的人來,也抓不到他們晚上大聲放音樂的證據啊!”
商店播放音樂攬客,小販用喇叭高聲叫賣,市民跳廣場舞、在廣場上唱歌……“12345”市政府公共服務熱線的統計數據顯示,高音喇叭擾民在噪聲擾民的投訴中占比較高,今年以來已接到1000多起此類投訴。
困局 界定難取證難,多頭管理效果不佳
市民撥打投訴熱線反映噪聲擾民,通常可以暫時解決問題,但不久后又會故態復萌,投訴與整治周而復始。記者查閱相關法律法規后發現,雖然在法律層面,規定了環保部門的監管之責,但實際上又實行“管行業必管噪聲”。
《無錫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明確,環保部門具體負責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以及餐飲、娛樂等服務行業噪聲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城管部門具體負責在商業經營活動中使用高音廣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發出高噪聲的方法招攬顧客而產生的噪聲,以及在市區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內使用高音廣播喇叭或者在服務加工活動中而產生的噪聲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公安部門具體負責機動車噪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但有些噪聲污染難以界定是誰管,結果誰也不想管,誰也管不了。
由于噪聲污染有瞬時性、分散性等特點,取證難也成了擺在執法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例如投訴較多的工地夜間施工問題,施工方經常“打游擊”,執法人員一來就停工,走后再復工,抓不到現行,固定不了證據就很難進行處罰。《無錫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只明確了管理權,但沒有明確處罰細則,執法人員有法難依。執法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物業等到現場后大多只能勸說和告誡。
建議 明確處罰細則,從源頭上防治噪聲
2018年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各級環保部門共收到涉及環境噪聲的投訴55.0萬件,占環保投訴總量的42.9%。其中,建筑施工噪聲類投訴占46.1%,社會生活噪聲類投訴占39.7%。噪聲污染已成為許多城市共同面臨的“城市病”。
中共無錫市委黨校教授姚忠偉認為,要拓寬老百姓的投訴渠道,不管是“110”、“12345”還是城管投訴熱線,接到市民投訴后,應當第一時間轉給相應的職能部門。而職能部門也應當建立起處理突發狀況的隊伍,盡快趕到噪音擾民現場處理問題。同時,建議政府部門從立法層面完善處罰規定。《無錫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已經出臺了十多年,不合時宜的地方應予以修訂。另外,應當進一步明確執法部門對相關行為如何進行處罰,例如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罰款,屢教不改情節特別惡劣的商家企業責令其停業整頓等等。
有效降噪還靜于民,還需要廣大群眾理解與支持。記者此前在采訪一起廣場舞音樂擾民的投訴時,在現場進行處置的執法人員無奈地對記者說:“為了處理這起糾紛,我已經來了3回。我一來,跳舞的阿姨們就把音量調小,我一走她們又把音量調大了。我總不能啥都不干時刻盯著她們跳舞吧。”執法部門呼吁,廣大市民應從我做起,從源頭上降低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