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分對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孩子比較吃虧。在賦分制條件下,中等偏上的孩子,他們選擇的考試科目可能是比較熱門的理科類考試科目。在賦分的時候,如果大家的考試成績都比較好,有可能導致賦分之后的成績比原始分數的成績要低很多。因此,賦分制條件下,學習成績本身處于中等偏上的孩子就比較吃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供廣大考生參考閱讀。
1、高考賦分制哪些人吃虧
賦分對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孩子比較吃虧。
因為在賦分制條件下,中等偏上的孩子,他們選擇的考試科目可能是比較熱門的理科類考試科目。在賦分的時候,如果大家的考試成績都比較好,有可能導致賦分之后的成績比原始分數的成績要低很多。因此,賦分制條件下,學習成績本身處于中等偏上的孩子就比較吃虧。
新高考是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其中的關鍵涉及到選課和賦分規則,而這兩者又是密切相關的。賦分制就是對高中學業等級考試課程按照等級計分,將考生的每門等級考試課程原始成績根據排序從高到低劃分為若干等級。
參照正態分布原則,約定各等級人數所占的比例。依照相應的轉化法則,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其中的關鍵原因在于,由于不同學生選的課程不一樣,如果按照卷面分簡單累計作為高考總分的話,就可能由于不同課程考試難易程度的差異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而按照既定的賦分規則轉換以后,大家都用在相關課程考試中的相對位置進行衡量,極大地降低了這種不公平。
賦分制的初衷是好的。賦分制有利于消除學科之間的難度差。新高考和過去高考最大的不同是學生可以從六科或七科選考科目中任意選取三科作為高考科目。不同學生選考科目不同,如果純粹按照實際分數排名,那么選擇難度較大科目的同學必然會吃虧。
2、什么是高考賦分制
高考賦分就是對考生的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而后依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間,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等級賦分制是新高考規定的,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同時設等級性考試,成績按等級賦分。
3+1+2高考模式等級賦分轉換: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按考生等級賦分計入高考總成績。等級分計算以30分作為等級分的賦分起點,滿分值100分,1分1檔。將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每門選擇性考試科目的卷面分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E 5個等級,各等級的人數比例分別約為17%、33%、33%、15%和2%。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卷面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換算到100-83、82-71、70-59、58-41、40-30五個分數區間,得到每個考生的等級分。
3、高考賦分制的弊端
其弊端的出現,就在于選擇同一考試科目的人數多少。因為選考科目是“自由戀愛”,選擇得分相對容易的“白富美”、“高富帥”科目的人數就多,反之,選擇“土肥圓”、“矮矬窮”科目的人數就少。用“白富美”、“高富帥”、“土肥圓”、“矮矬窮”來形容這些科目貌似并不恰當,但道理是一樣的。
比如對更多的人而言,政治、歷史、地理學起來輕松些,得分更容易,物理、化學、生物學起來就難一些,不容易得分。在趨利避害的本能選擇下,選擇物理、化學的考生就會更少。從最先試點新高考的浙江、上海等地的實踐來看就是如此。
特別是浙江,2017年,分文理的傳統高考模式下選擇理科綜合的學生占到63%。2017年實行不分文理的新高考之后,全省29.13萬考生(其中25.01萬人報名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物理的人數僅有8.9萬人,占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的35.58%。也就是說新高考模式下,選考物理的考生幾乎減少了一半。然而絕大多數高校的招生專業卻要求選考物理,這邊選考物理的考生人數卻銳減,競爭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