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貴州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寧夏大學在貴州招生錄取數據顯示,貴州考生上寧夏大學的分數在498至571分,位次為30133至4953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貴州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98至571區間才能上寧夏大學。
一、貴州考多少分能上寧夏大學
1、2022年貴州考生上寧夏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9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5934名;
2、2021年貴州考生上寧夏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49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6725名;
3、2020年貴州考生上寧夏大學:理科最低分需要51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0133名;
4、2022年貴州考生上寧夏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76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953名;
5、2021年貴州考生上寧夏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8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051名;
6、2020年貴州考生上寧夏大學:文科最低分需要57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5302名;
二、寧夏大學在貴州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寧夏大學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貴州 | 理科 | 本一 | 498 | 25934 | 省政府 |
2022 | 貴州 | 文科 | 本一 | 576 | 4953 | 省政府 |
2、2021年寧夏大學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貴州 | 理科 | 本一 | 499 | 26725 | 省政府 |
2021 | 貴州 | 文科 | 本一 | 584 | 5051 | 省政府 |
3、2020年寧夏大學在貴州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貴州 | 理科 | 本一 | 510 | 30133 | 省政府 |
2020 | 貴州 | 文科 | 本一 | 571 | 5302 | 省政府 |
醫科大學分數線高不高
醫學專業在每個省份每個院校的錄取分數都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普遍會高于其它普通專業,醫學類院校也分為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醫學類院校錄取分數線差異非常大,比如說在四川省,醫學類重點院校的錄取分數線會超過600分,而醫學類普通院校的錄取分數線會在530分以上,高職?圃盒5尼t學類專業錄取分數線會在400分左右。
學醫對專業知識和師資力量的要求比較高,最好是分數很高,可以報考一些985或者211的重點醫科大學,否則是不建議大家報考的,畢竟醫學類的專業在畢業以后的從業要求也很高,普通的大學如果專業能力達不到要求的話不建議報考。
學醫的考生在高考要達到的分數線一般會需要高一些,基本都是重點醫科類院校的一本分數以上,目前國內的某些專科院校也會有醫學專業的招生要求,但是在分數線是也至少要達到二本的分數。
高考志愿怎樣填寫
1、按名次來確定大學,由于每年的各種因素都有所不同,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也會有所波動,但是排名是相對比較穩定的,大家可以參考排名來確定自己想要報考的大學。
2、高考志愿填報在選擇專業時要以興趣優先,興趣是你最好的老師。當然也要盡量避免冷門專業,畢竟冷門也是有它的原因,比如說就業率低啊,工資低啊,就業專業不對口等等。
3、優選目標志愿,說白了就是在你自己喜歡的院校及專業進行自由組合挑選。那你也要保證你能被你優選的志愿所錄取,不然就是一場空。
4、參考去年錄取分數線做個排名,填報志愿時可以“沖一沖”、“穩一穩”、“抱一抱”。簡單來說呢,就是沖更好的院校,抓住自己喜歡的院校,保證能被錄取的院校。以上皆不可盲目,在學校跟專業上要進行全面分析,盡量避開“高分低就”這種尷尬的結局。
三、寧夏大學最新介紹
寧夏大學是教育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寧夏大學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寧夏大學與原寧夏工學院、銀川師專(含寧夏教育學院)合并;2002年2月,與寧夏農學院合并,組建了新的寧夏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嶄新一頁。 學校坐落在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塞上歷史文化名城銀川市,占地面積2938畝,教學實驗農場1890畝,校舍建筑面積87萬平方米。在校教職工2690人。面向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現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296人,研究生6355人,少數民族預科生997人,在校留學生179人。校園樓宇林立、花木繁茂、環境幽雅,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秉承“尚德、勤學、求是、創新”的校訓,弘揚“不怕困難,不畏風寒;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的“沙棗樹精神”,艱苦創業,負重拼搏,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特別是近年來,學校搶抓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雙一流”建設、“部區合建”等歷史性機遇,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著力提高辦學質量,不斷促進內涵發展,現已成為一所理、工、農、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寧夏大學第七次黨代會確定了“到2025年,把寧夏大學建成區域特色鮮明、服務地方能力突出的西部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明確了“以‘三全育人’的立德樹人育人主線”和“以‘雙一流’建設的‘部區合建’發展主線”兩條工作主線,制定了七項重點任務,奮力開啟西部一流大學建設新征程。 2938畝 占地面積 2690人 在校教職工 1890畝 教學實驗農場 27個省 面向27個省 997人 少數民族 6355人 研究生 19296人 普通本科生 學校現有“化學工程與技術”1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群”和“民族學學科群”2個“部區合建”優勢特色學科群,“草業科學”1個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少數民族史”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8個自治區重點學科,8個“十三五”自治區優勢特色學科、8個“十三五”自治區重點學科,16個自治區一流建設學科。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師資隊伍中,有“*獎勵計劃”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1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1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2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9人、第三層次13人,教育部“*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小高地31個。5人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人獲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稱號,17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3人享受“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13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入選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數理學部委員,15人入選教育部普通高校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4人入選自治區“塞上英才”工程,1人獲自治區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稱號,15人入選自治區“海外引才*”,15人入選自治區“國內引才312計劃”,17人入選自治區“313人才工程”,32人入選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培養工程。 學校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按照“人格健全、基礎扎實、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才,確定了“加強基礎、強化實踐、發展特長、注重創新、分流培養”的教學改革思路,通過構建兩個方案(專業培養方案、人格培養方案)、完善兩個體系(“四位一體”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和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打造五個平臺(通識教育平臺、教師教育平臺、課程建設平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平臺、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平臺)加以實施。力求通過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參與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活動,并使其中30%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現有80個本科專業,20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語言文字基地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國家級優勢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326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9項。 學?蒲泄ぷ骶o密圍繞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動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盤活創新要素,注重基礎研究,強化應用研究,推進成果轉化!笆濉逼陂g,學校先后承擔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200余項,科研經費總量達到9.11億元,年均增長率10.89%,與“十二五”(4.67億)相比增長了4.44億元;獲各類科研獎勵成果34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9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189篇,教育部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項,寧夏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2項,寧夏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9項。學校積極對接地方特色優勢產業,以創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為途徑,以服務社會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先后與自治區5個市、120余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派出了百余名科技扶貧指導員、專家服務團、“三區”科技人才和崗位科學家,建立了“草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產學研創新聯盟。依托重大科技項目,相繼推廣應用了一批技術、裝備。學,F有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阿拉伯國家研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寧夏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及以上科技創新平臺(基地)43個,各學科領域專業實驗室100多個。獲批建設了國家大學科技園。 學校堅持走開放辦學之路。圍繞“雙一流”建設和“部區合建”的目標要求,加大與國內合作院校的深度合作,重點對標一流學科與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陜西師范大學5所兄弟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服務地方、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方面開展對口合建。不斷鞏固與山東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昌大學、吉林大學、福州大學、浙江大學、蘭州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10余所國內高校合作伙伴關系。立足區域特色和優勢學科,先后與15個國家和地區的31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實質性合作伙伴關系。與阿聯酋迪拜大學合作建立了海灣地區第一所孔子學院。學校是教育部首批批準的接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政府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生接收院校,是寧夏地區唯一的HSK(漢語水平考試)考點。自1992年招收留學生以來,先后有40多個國家4000多名留學生來校學習。 面向未來,學校將圍繞第七次黨代會明確的發展目標,立足新起點,實現新跨越,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搶抓“雙一流”建設和“部區合建”新契機,堅持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為把寧夏大學建設成為區域特色鮮明、服務地方能力突出的西部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數據截止時間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