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湖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數據,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在湖南招生錄取數據顯示,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的分數在430至503分,位次為145930至44958位次區間內,所以我們預測2023年湖南高考考生需要考在430至503區間才能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一、湖南考多少分能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1、2022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6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9377名;
2、2021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7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5822名;
3、2022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43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5930名;
4、2022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31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44848名;
5、2021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物理(物理+化學)最低分需要44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31474名;
6、2021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47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9120名;
7、2020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理科最低分需要438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9662名;
8、2020年湖南考生上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文科最低分需要503分,錄取最低位次為44958名;
二、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在湖南的2020-2022錄取分數線和錄取位次
1、2022年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64 | 49377 | 省教育廳 |
2022 | 湖南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430 | 145930 | 省教育廳 |
2022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31 | 144848 | 省教育廳 |
2、2021年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78 | 45822 | 省教育廳 |
2021 | 湖南 | 物理 | 物理+化學 | 本科 | 444 | 131474 | 省教育廳 |
2021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47 | 129120 | 省教育廳 |
3、2020年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南 | 理科 | - | 本三 | 438 | 129662 | 省教育廳 |
2020 | 湖南 | 文科 | - | 本三 | 503 | 44958 | 省教育廳 |
為什么211院校會招二本考生
這些211院校中的冷門專業或者新創辦的專業就處于一種不尷不尬的境地。這些專業如果仍以一本的分數線來招生就會面臨招不滿的情況,完不成學校的招生任務,因此才降到二本的招生中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些地域性標志院校的211院校,面向本地區考生會有一些二本專業開放。
因此即使是本科二批次錄取的考生也是211院校畢業的名牌畢業學生,對于那些專業要求不高,喜歡名校光環的考生,211院校的二本專業是個不錯的選擇。
什么是有序志愿
有序志愿是按照志愿優先的原則錄取第一志愿考生。第一志愿考生就足夠了,即使第二志愿考生的分數更高,也不會被錄取。只有當第一志愿的學生人數不足時,才會選擇第二志愿。以此類推,將選出第三名志愿者和第四名志愿者。
順序志愿是指多個院校在同一錄取批次中的志愿順序,具體表現為:第一志愿,第二志愿,例如在第一志愿學院或第二志愿學院,同一學院的考生將分別排隊,然后根據成績向相應學院報到。所謂“順序志愿”,就是按照“志愿+分數”進行歸檔。在一批錄取過程中,對于學校來說,所有學校只能同時錄取同一順序的志愿考生;對于考生來說,一批分數線以上的所有考生,只能在同一時間內按照同一順序的志愿進行檢索和備案。
高考志愿填報技巧
在填表過程中,如果能正確把握填表的梯度,就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概率。因此,考生要處理好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以及平行志愿之間的梯度,正確處理第一志愿和非第一志愿的梯度。高考第一批的填報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大學。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第二個或第三個志愿不再重要。
在每年的錄取中,總有一些高校的第一志愿生源不足。他們必須錄取第二志愿,甚至通過調整和降低分數來完成招生計劃。因此,不能因為第一志愿滿額率高就忽視第三志愿和第三志愿填報。填報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時,一定要注意坡度。比如,一些高校為了提高生源質量,從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中擇優錄取,每年以政策和志愿分數的形式招收一些高分考生。
一些農林、礦業、石油、師范院校,或邊遠地區、不知名的院校,在第一志愿中也可能無法完成招生計劃,需要到第二志愿或第三志愿中補齊。對于這類高校,考生要慎重考慮,不妥協,以避免錄取后不喜歡高校,導致不報到、退學等現象。
三、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最新介紹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學校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古長安,東依歷史文化厚重的少陵塬,南眺秦嶺,西臨現代化大學城,北與市區融合。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學校共開設32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文、醫、教、工為主,理、經、管、藝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設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商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護理與健康學院、國際學院等二級學院。 學科專業特色鮮明 學校秉承“質量立校,特色取勝”的辦學理念,立足應用型辦學定位,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以陜西省“四個一流”建設意見為指南,不斷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形成了以工學、管理學、文學、教育學為主,兼顧醫學、藝術學、理學的學科布局;形成教師教育類、計算機類、健康護理類等專業群。專業建設堅持分層建設、扎實推進的思路,按照國家一流、省級“一流專業”、校級重點專業三個建設層次,系統推進專業建設。現有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級“一流專業”2個,省級“一流課程”4門。 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合理 人才培養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不斷強化專業特色,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嚴格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結合專業認證,從學校辦學實際出發,科學構建課程體系。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大引進優質課程資源,開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推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和項目化教學。堅持能力導向,搭建了“平臺(通識課、專業課、方向課三個平臺)+模塊(方向課有兩個以上的模塊供學生選修)”的課程結構體系和“三平臺(課程實驗平臺、實驗課平臺、實習平臺)三結合(理論課與實踐課的結合、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的結合、實習實訓與就業的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學校與陜西省康復醫院攜手合作,發揮學校和醫院兩種資源優勢,進行“2+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大連東軟集團進行校企合作,開展“嵌入式”培養。 教學質量監控嚴密有效 學校制定10余個教學質量監控制度,涵蓋了教學督導、期初期中期末教學檢查、聽課制度、校領導聯系基層教學單位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試卷質量檢查與評價、教材選用質量監控和評估、學生教學信息員、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辦法、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十條規范等方面。形成了“345”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校、院、教研室三級監控;期初、期中、期末、專項四類教學檢查,學生評教、督導評教、領導評教、同行評教、教師評學五類監控手段,教學質量監控無死角,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注重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強化培養質量 學校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課程思政建設、教學團隊建設,積極推進教學改革等質量工程項目,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近年來,學生在全國和全省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等各級各類賽事中獲獎512項;教師在全省舉行的青年教師講課比賽、課堂創新大賽、微課比賽以及其他行業競賽中,屢獲佳績,共獲得省級以上獎勵20多項。 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科研管理機制改革,堅持以“科研強校、科研興校、科研促教”為指導,以“服務學校、服務教學、服務教師”的全面服務觀念,不斷更新理念,制定和優化科研管理政策,推動科研管理制度建設,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著力提升科研水平。 2005年,學校創辦了《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校刊》,該刊是我校主辦的教育教學綜合性理論刊物,目前常設欄目有特稿、高建群研究、人文社科研究、理工醫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和文藝欣賞等欄目。校刊自創辦以來,為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為進一步促進我校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為其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2018年學校成立了以當代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的文學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專業學術機構——高建群研究中心。中心立足于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高建群文學藝術館,通過對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書畫名家、文化學者高建群先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進行系統性的整理、展示、研究和傳播,致力于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高建群研究的文學文獻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學術文化中心。2019年學校成立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校社科聯的成立為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臺,同時標志著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翻開嶄新的一頁,對學校實施科研強校戰略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020年11月,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研究所《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發布了最新完成的“聚志愿2020中國民辦大學獨立學院教師創新能力排行榜”,共包含401所學校,其中民辦大學158所,獨立學院243所。我校教師創新能力排第38名,陜西同類院校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