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篇
90年代初,龍門還是韓城市一個不知名的小鎮(zhèn)。小鎮(zhèn)人口不多,除了小部分年輕人出外打工外,其余的人則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務農生活,每家每戶靠幾畝薄地維持生計。一些吃苦耐勞的村民,則通過辛勤勞動,把自家養(yǎng)殖的家禽或種植的蔬果,拿到鎮(zhèn)上賣,以換取日常經濟來源。
村民們想,命運就這樣了吧,雖不富足但過得安穩(wěn)踏實,大家也沒想過終有一天,自己會走出農村,在城鎮(zhèn)上買上一套屬于自己的新房。有人全家出外打工,賺到錢回來,在村里建起小樓房。但終究,幸運的人并不多。而重視教育的家庭,雖然培養(yǎng)出數(shù)位大學生,但面對每年上萬元的學雜費,單純靠種糧食實在壓得喘不過氣。
事情的改變還得從05年說起,龍門就在這一年踏上經濟騰飛的快車。隨著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和韓城招商引資力度的逐步加強,一些大型企業(yè)開始落戶龍門。順應經濟發(fā)展,龍門設立工業(yè)園區(qū),蛻變如同一聲春雷驚動了這片沉寂百年的土地。
轟隆的機器聲此起彼伏,打樁機、推土機、攪拌機一齊出動,如萬馬奔騰,到處可見熱火朝天的基建場面。村民們沸騰了,在大家的期盼中,一棟棟廠房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人們在好奇驚嘆,沒想到時代發(fā)展的齒輪會轉得如此迅猛。一條寬敞的瀝青工業(yè)大道,如一條璀璨的迎賓道,橫穿整個工業(yè)園。
仿佛在一年之內,龍門就完成了蛻變。被幸運之神眷顧的村民,土地被征收了,但分享到可觀的征收金。村民們用這筆款項在小鎮(zhèn)上購買了新房,也有人因為念舊,干脆把老房子拆了,在原地建起洋氣的小樓房。這些幸運的村民成為韓城第一批城鎮(zhèn)化建設的寵兒,他們臉上綻放的笑容讓人著迷。時代的變遷,讓大家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對于未被征收土地的大部分村民而言,等待他們則是新的機遇。隨著企業(yè)投資設廠,工業(yè)園需要大量勞動力,只要身體健康,本地村民可優(yōu)先進入這些企業(yè)。海量的招工啟事貼滿了公告欄,除了深受本地人歡迎外,還吸引了大批市內外的打工者加入。小鎮(zhèn)沸騰了,到處充溢著各地的方言,讓原本寂靜的小鎮(zhèn)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大量外來人口的擁入,刺激了龍門的經濟發(fā)展。餐館、超市、理發(fā)店、旅館這些便民配套一應俱全。有些靠近工業(yè)園的家庭,干脆把自家新建的樓房,用于家庭旅館或公寓出租。這些公寓不但租金實惠,而且干凈整潔,深受打工者的歡迎。這為廣大打工人在異鄉(xiāng)提供了一個可遮風擋雨的溫暖小家。
進廠做工,也逐漸成為村民日常交流的熱門話題。村民們議論著廠里的見聞,分享著各自工作的喜悅,大家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產業(yè)工人。每天,大家穿著素凈的工作服,戴著專業(yè)的工作帽,像新聞聯(lián)播里報道的沿海城市工人一樣,穿梭于繁忙的流水線,收獲人生的價值。大家感嘆,原來打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在廠里能結識朋友,增長見識,還能提升個人技能,更重要的是勞有所獲,奔小康的步伐更加穩(wěn)健了。
對比傳統(tǒng)務農種地,大家更鐘情于做工人。特別是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做工人,自己就是建設美好家鄉(xiāng)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是龍門的當家人。張娜一家的生活變遷,或許是韓城群眾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張娜一家六口人,除了父母,家里還有爺爺和兩個哥哥。由于家庭不富裕,加上三兄妹文化底子薄,均沒有接受高等教育。
兩個哥哥念完高中后,便跟隨村里人一起到西安做水泥工。由于沒文化,他們只能做重活累活,不但勞動強度大,而且風吹雨打。有時候,還需要在烈日下暴曬數(shù)小時,人瘦了一圈還因勞成疾染上一身病。一年下來,除去治病養(yǎng)身體的錢,積蓄所剩無幾。隨著家鄉(xiāng)工業(yè)園建設的熱火朝天,兩兄弟也斷了出外打工的念頭。
張娜初中畢業(yè)后,也沒有再升高中。年邁的父母原本想給張娜找一戶好婆家,用女兒的禮金給兩個哥哥做結婚用。但倔強的張娜不肯,她說自己還年輕,婚姻要自己做主。如果家里缺錢,自己就在鎮(zhèn)上找一份散工,既可以照顧家庭,又可以賺一些生活費。父母拗不過倔強的女兒,只好作罷。
2012年,張娜和兩個哥哥一起應聘到工業(yè)園做工人。廠里環(huán)境好,伙食也不錯,更重要的是離家近,每天都可以見到自己的家人。“住在媽媽的心窩,奮斗在青春的工廠”成為三兄妹每天的口頭禪。每天,他們吃過早餐,就一起騎著電動車,一路歡聲笑語地上班。工業(yè)大道上常常灑下他們歡快的笑聲和幸福的背影。
經過兄妹幾年來的辛苦付出,他們終于湊夠了買新房的首付。于是,他們在鎮(zhèn)上繁華的地段,購買了一套上百平的商品房,圓了父母在鎮(zhèn)上的安居夢。對于未來的日子,張娜充滿了信心。她笑著說,房子有了,哥哥的婚事也有了著落,自己也在廠里找到心儀的對象。家里的喜事一件接一件,自己常在夢中笑醒,咱家的生活真是越過越紅火呢。
張娜一家的幸福生活,不但是韓城城鎮(zhèn)化建設的真實寫照,更是韓城改革開放40年以來農民生活蛻變的春天。聽著那一陣陣不斷傳來的歡笑聲,我們有理由相信,韓城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2篇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此打開了沉寂幾十年的國門,做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開始了*的探索。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這一偉大革命帶來的成就,真是政通人和、百業(yè)俱興。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國民經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記得六、七十年代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穿著衣衫破爛不堪,不分春夏秋冬,基本上是一身到底。根本無法換季。而現(xiàn)在各種內外套應有盡有,冬有棉、夏有單。穿得美觀、舒適大方。以前我吃糠咽菜,幾乎是有上頓無下頓,經常餓得雙眼金花直冒,成天盼著何時能吃上一頓飽飯?而現(xiàn)在是天天大米白饃,差不多天天是雞鴨魚肉,吃喝不愁。餐桌上豐富多樣,而隨著季節(jié)變換,新鮮蔬菜水果,綠色食品樣樣齊全。
我清楚地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家里極為困難。住的木頭栽杈茅草房,天窗地漏,每逢下雨,屋就要遭殃。雨水就要漏得滿屋成河,無法安身。借改革開放的春風,80年代初,終于蓋了一幢土磚瓦房,自己覺得比較滿足,也稱得上是其樂融融。
過去人們出行全靠兩條腿。無論多遠都靠步行。而現(xiàn)在出行極為方便,大部分家庭都騎摩托車、開小汽車。城市里各種公交車、出租車等,川流不息。人們出行辦事、旅游、購物等都非常方便。
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大變化,是黨的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40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對外開放的大門從沿海到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循序打開,全方位推進。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開啟改革開放歷史征程中,開辟了中國道路,釋放了中國活力,凝聚了中國力量,實現(xiàn)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40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歷史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績和功績是不容否定的,停頓和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是黨的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的正確領導下,盡可能發(fā)揮余熱,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