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發展之間的矛盾。
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其中一個突出方面表現在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發展的不平衡。
首先是辦學規模的不平衡。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連續幾年,職業學校的招生困局不僅未能破解,甚至還有上升的趨勢。僅以中職教育為例,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1.25萬人,比上年減少18.5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3.0%;2017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93.34萬人,比上年減少7.9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2.49%。這與《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其次是辦學質量的不平衡。辦學質量的不平衡主要是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和生源素質等方面的不平衡。從國家層面來看,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斷加大,基礎能力建設項目發展很快,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職業教育辦學條件。但是地方政府在統籌教育事業發展時,仍然未改變先普教后職教的思維定式,致使職業學校辦學條件仍然普遍落后于普通學校。教師隊伍更是制約職業學校發展的一大瓶頸,由于職業教育的地位仍然相對較低,所以還無法吸引足夠的優秀人才進入職業教育師資隊伍。
從我所在地職業學校連續幾年招聘教師的情況來看,普通學校總是異常火爆,職業學校卻門前冷清,連續幾年的教師招聘指標都浪費了。加之職業學校的生源多來自普通學校淘汰的學生,教育和管理難度較大,從整體上看,學風、校風自然都無法跟普通學校相比。
由此可見,要落實十九大報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要求,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要辦好公平且有質量的職業教育。而要辦好職業教育,最突出的任務就是解決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這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整體謀劃教育事業,補齊補強職業教育這塊“短板”。
一是要樹立著重發展職業教育的觀念。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同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沒有先后輕重之分。但在具體決策的時候,先普教后職教的觀念一直未有根本性改變,這就造成職業教育長期處于滯后發展狀態,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需要。所以,目前應該明確提出著重發展職業教育的思想,也就是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答記者問時提出的:對職業教育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分”。
二是要抓住職業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職業教育之所以吸引力不強,根本原因還在于職業教育的名聲不好,是“差生教育”的代名詞。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職業教育對口高考制度,建立與普通高考并行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這樣,就會形成以個人興趣特長和智能優勢來選定發展方向的良好態勢,“差生教育”標簽就會自動被摘除。建立起規范化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讓“差生集中營”變為“優質技術技能型后備人才集聚地”,成為家長和學生的自愿選擇,職業教育才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三是要解決職業教育內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長期以來,由于人們認識上的誤區,談及教育公平,似乎只會想到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內部發展走的也是扶強不扶弱的發展思路,如先層層辦重點學校,后層層辦示范學校,片面追求“高大上”,不切實際地強調“規模效益”,人力財力物力都向大校、名校傾斜,致使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學校之間、城鄉學校之間、公辦和民辦學校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對此,職業教育必須走均衡發展的路子,平衡校際差異,不區別對待,也只有這樣,才最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